继期货、期权、掉期后,杠杆ETF成为加密衍生品市场上最受关注的产品?那杠杆ETF是什么呢?
杠杆ETF是对传统ETF的一种创新。传统ETF通常是指完全被动追踪目标指数、追求与目标指数相同回报的上市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当指数上涨时 ETF价值上涨,指数下跌时ETF价值下跌。而杠杆ETF背后投资是一定数量的期货合约仓位,基金管理者通过动态调整期货仓位使得整个基金份额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固定的杠杆倍数。
杠杆ETF是一种锚定标的资产价格变化的指数基金,是传统金融市场非常受欢迎的金融衍生品。简单来说,杠杆ETF——就是让专业基金公司帮自己炒期货合约,用户操作流程却像现货交易一样简单。
杠杆ETF上是对应?个固定杠杆币对的单位份额,基金管理方确保基金回报锚定该币对收益的一个固定目标倍数。比如说3倍杠杆做多BTC:如果BTC上涨10%,投资者即可获得30%或30%以上收益。当BTC价格沿反方向波幅超过一定值的时候,通过引入再平衡机制,基金管理方对基金仓位进行重新调整,确保基金净值损失不会超过一定限额。所以说,BTC下跌10%,用户实际跌幅可能会小于30%。通过基金管理方的风险控制措施,除非BTC归零,否则ETF投资者永远不会爆仓。
关于杠杆ETF的风险,OKEx高级分析师William,William对金色财经表示,杠杆ETF主要有两大风险,一是其本身的杠杆风险,二是由杠杆ETF逐日再平衡机制导致的资金损耗,并且在行情激烈震荡时,这个损耗是惊人的。具体而言,杠杆ETF的再平衡机制目的是保证基金的逐日收益要达到市场收益一定倍数,所以每日一定要调仓,这个调仓原理其实就是散户经常用的“追涨杀跌”,所以除单一上涨或下跌行情外,市场出现波动和震荡时,ETF一定会出现损耗,并且这个损耗是不可避免,是投资者必须承担的。即便是未来每隔一天上涨10%,第二天下跌1%的波动向上行情,也会出现损耗。
所以未来有一天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BTC上涨下跌反复震荡又回到10,000美元的原点后,持有BTC现货或合约的投资者毫发无损,但购买杠杆ETF的投资者却已经损失惨重。因此在杠杆ETF中我们要重点关注一个位置:break-even盈亏平衡点,当标的资产价格回溯到这个位置时,杠杆ETF的累积收益率就会低于标的资产回报乘以杠杆的累积收益,如果标的资产价格返回原点,那么杠杆ETF将不可避免地亏损。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交易所都推出了杠杆ETF,目前二线交易所推出这项产品的较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交易所,如果不能推出受受市场欢迎的创新产品,那么可能会被市场逐步淘汰,这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必然结果。合规和监管风险确实存在,杠杆ETF只适合专业投资者用来进行风险对冲或短期投机,不适合普通民众来进行中长期投资。
区块链技术,加密货币和代币销售现在风靡一时。 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风险投资行业工作,这是在任何技术领域都没见过的,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的新公司(或项目)。 不久之前,创始人和风险投资公司还都主要集中在中心化交易,企业或私人区块链解决方案、钱包以及其他几个在2012年到2016年左右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区块链创业理念。
在加密货币衍生品市场,期货合约是重要的交易方式,利用最小的资金博取更高的收益,巧妙地使用杠杆功带来意想不到地收益。在加密货币市场,有正向合约和反向合约。 正向合约,即稳定币合约。比如用USDT或者法币对比特币做合约交易。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即挖矿来产生,总数2100万个。
2019年8月10日,央行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发表演讲,介绍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实践DC/EP的情况。那么,DC/EP是什么? 在概念上,“DC/EP”是两个词的组合。其中DC为Digital Currency的缩写,既数字货币;而EP是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所以DC/EP是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的意思。
在大型、集中式的数据中心中存储数据,往往存在性能、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问题,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资本或运营支出。而且,集中存储数据也极易受到复杂网络攻击。出于这些原因,企业开始寻求去中心化数据存储的方法。 去中心化存储可以把数据分布到多个网络节点,类似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
成都链安最具实力“单品”之一 链必验 v3.1 强势进阶 目前已开启第一批试用 别犹豫,请立刻添加“链安田大侠”的微信 让他给你发试用链接 更多阅读 1 链必验V3.1版本上线 | 找100人,试试冰山力量 2 智能合约自动检测工具『链必验』,如何带你解锁Web3.0世界 3 从DeFi、NFT到We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