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基建”频频在政府会议及各类文件中被提及,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议话题,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
如何理解新基建?又有哪些企业机构值得关注?近日,金色财经独家专访了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聊聊他眼中的新基建。
如何理解新基建?
在于佳宁看来,新基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应该狭义理解为因出现在新闻上而被广泛提及的7个领域。
新基建这一概念源自于2018年中央工作会议,2020年3月的中央会议上再被提及,会议上并没有明确指出新基建包含的领域,应该说新基建是一个导向性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狭义且封闭的概念。
“新基建的核心特征是的乘数效应,也就是每投一块钱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能够拉动更多倍的国民收入。”
然而在去年10月被定位为战略性技术的区块链在火热的新基建中并未被提及。对此,于佳宁校长表示,“被重点谈论的7个领域中同样不包含互联网,难道说我们国家在未来就不再发展互联网,不再加大投入发展互联网了吗?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新基建不包含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现在已经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而云计算、区块链扮演的也是类似角色,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都以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为基础。应该说,这是不言而喻,无需重点强调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过去的“上网”、现在的“上云”、未来的“上链”,都将是新经济发展的必备元素,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是基础的基础,也将是贯穿在所有的新基建、新业态、新动能和新经济中的基本元素。
“中央对于区块链的基本要求没有变,区块链只有在与产业和其他先进技术融合发展中,才能充分发挥价值,新基建对于区块链的发展和应用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区块链”的产业价值
既然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这庞大的市场中区块链又该如何布局?
于佳宁校长表示,区块链是新基建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区块链与新基建的结合将加速构建分布式数字化基础设施。
具体来看,5G+区块链=万物交易网络、大数据中心+区块链=数据资产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商业2.0、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工业区块链互联网、充电桩+区块链=分布式能源价值网络、特高压+区块链=能源区块链、城际高铁+区块链=交通区块链。
同时,“区块链+”更会引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变革,由过去单一主体建设、多方使用的传统模式,变为多方利益相关人“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创新模式。如此一来,将会极大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也会大幅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区块链行业出现了两次极端行情。 第一次是在2019年9月25日晚上,24小时之内比特币跌幅最高达到20%多,一些中小市值跌幅高达50%,事件发生在深夜,下跌引发了连环爆仓事件,有媒体称之为9.28惨案。 第二次是2020年3月12日,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节奏,这一次来的更凶。
BTC历史上常有不破不立之说,不少大行情的起点经常以跌破此前的重要趋势线形成阶段新低作为起点,走出戏剧性的反转行情。因为,跌破此前的低点意味着估值来到罕见的低位,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跌破之后往往会让一部分投资者陷入恐慌绝望,低点失守之后这些最后的空头割肉出逃、缴械投降,意味着最后做空力量的宣泄和衰竭,孕育着否极泰来的新希望。
想象一下,你正在翻译一本5000页的书籍,作者一直打电话告诉你他对故事做了调整,这会影响到你已经翻译过的页面……而这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就是以太坊从当前使用的MPT十六叉树转变为二叉树结构中遇到的一个类似困境。对此,以太坊核心开发者Guillaume Ballet提出了一种方案,可以在大约几天的时间内,通过3个步骤完成这一转换手术。
最近币市和美股的绑定似乎解开了,走出了一个 V 型的反转。V型的反弹表明,可能有很多人在恐慌性的抛售之后又回来了。 在恐慌中,所有资产都是相关的。坏消息来时,人们竞相卖出,然后才花一些时间评估情况,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投资的本质是管理未来不确定性来的资本风险——包括不仅亏钱的风险,也包括错失机会的风险。
去年年底在一次区块链论坛上,银保监会监事陈伟钢提出: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区块链是生产关系。这一结论已经被科技界广泛认知。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当是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三种技术仍在各走各的路。
在过去十天里,你的比特币交易是否也出现了异常缓慢且费用昂贵的情况? 你不是一个人。 近期业内分析师们注意到,包含交易的比特币区块挖矿速度变得非常慢,远低于创始人中本聪写进区块链算法中的平均 10 分钟必出一块的速度。 数据分析师 Digitalik.net 记录了这次区块链降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