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国际市场熊了,大部分在这一周期里募资、发币的项目,都赚了丰厚的资产。这个时候是不是该专心好好做做项目了?
这个问题仍旧没有答案。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公链基础设施和应用多样性”,其关键核心必然是做项目的人,既然市场泡沫已经破了,潮水退去,所有人都在裸泳。那是不是能踏下心来,做些好事,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不再鼓吹未来,不再浑水摸鱼,不再盲目崇拜,不再虚与委蛇的情况下,从业者需要好好再次思考公链基础设施和应用多样性。
公链是分层的,怎么分呢?
底层是网络,也就是纯基础设施,上层是应用,也就是利用基础设施的人。
这里要知道,这时候直接开发应用的人去利用基础设施,门槛比较高。要求对基础设施的使用从底层去了解,所以市场就催生了,在底层和上层有一个中间层,这一层有一些帮助应用开发的平台,有一些帮助应用添加业务的协议,有一些帮助管理的软件。
所以就会有底层、中间层、上层3层的区分。
那这些责任人都是谁?
底层的责任人,牵头的是基础设施项目方,但在稳定性的要求下,要去中心化,所以责任人变成了网络节点搭建者。
算法稳定币今日平均涨幅为3.95%:金色财经行情显示,算法稳定币今日平均涨幅为3.95%。8个币种中6个上涨,2个下跌,其中领涨币种为:BAC(+19.81%)、BAGS(+10.22%)、MITH(+8.91%)。领跌币种为:FRAX(-7.65%)、AMPL(-4.95%)、LUNA(-0.11%)。[2021/11/4 21:25:54]
中间层的责任人,是那些想在公链市场里提供服务的人,而这些人有自发的,有在基础设施项目基金会牵头的情况下加入的。
上层的责任人,是那些应用创建方,而这些应用创建方,很多都发币,所以会有一些基金会组织,这些基金会、DAO也可能是在基础设施基金会的牵头下做的。
综上,基础设施基金会责任很多,生态内的创业者责任很多。
并且,在混乱不成熟的市场情况下,很多项目混淆了边界和概念。
比如如果一个应用说自己是协议方而不是应用运营方,这个团队可能是没把团队任务和职能想清楚,因为应用是通过协议做的,但应用就是应用,应用的目标,是通过应用的盈利模式赚钱,而不是协议走向DAO,如果没有做好应用就去以协议做DAO,不考虑直接使用运营应用的方式去盈利,就是混淆试听。
《财新周刊》:虚拟货币系统实际价值存疑,同时伴有负面效应:《财新周刊》最新一期刊发特别报道《政策“驱除”挖矿》。报道中对于比特币挖矿原理、国家政策进行介绍。文末提到,币圈仍未解决的问题是——在挤压了其他实体产业用电和芯片产能的同时,虚拟货币系统究竟给世界带来的实际价值是什么,以及它所关联的负面效应:郁金香投资般的高投机性,甚至用于、以及支持、等暗网交易等。虚拟货币世界用比特币定价权之类的噱头,已经无法吸引和说服中国决策当局。[2021/7/13 0:47:12]
可惜的是,很多没什么产品的项目都在这么干。
一个底层的基础设施网络的责任,是搭建好网络,做好生态项目开发的工具,然后进行项目引导,控制好二级市场的币价。
其他的中间层和上层项目,中间层,既然做中间层,就把项目技术服务做好,适当利用应用引流示范可以,不要用应用哗众取宠,享受应用的利却拿中间层服务当幌子。
上层应用,既然做应用,就先把产品打磨好,产品盈利了,才能穿越牛熊,不用着急发币。
现在已经熊了,所以2020-2021是上一轮牛市,这个周期里,所有公链以及自诩基础设施的项目都搞了生态,各式各样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功能可能简单的离谱。却都发了币,有了流动性,有了投资者和用户。
这是金融玩法作祟。
如果是技术层面怎么看呢?基础设施上的多样性怎么干?
公链搭完网络,开发完应用开发工具,做好钱包、浏览器之后,就轮到这样的结构登场了。
首先举例,Uniswap的代码是公开的,使用Uniswap的代码在以太坊或者兼容以太坊的链上可以轻松开发出一个Dex。
其他协议也是如此,Compound出现后,很多借贷协议通过复制Compound的代码改动后,就能作出借贷应用。
同理,稳定币、IDO、衍生品的协议应用都是这样的。
这些应用出现的思路,就是执行在同一标准下的复制工作,但面对不同的市场和用户。
这就会再次出现竞争和精细化的创新。
这些创新,大部分是从中间层的协议层反应到了应用层。
例如交易应用,uniswap的amm和dydx的订单簿就完全不同。而同时amm,Curve、Bancor、Balancer中的都不一样。
以及在IDO范畴里,Balancer的BLP和DODO的IDO的价格思路完全不同。
这些精细化的区别筛选着用户也决定着市场。
不过,这都是为了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多样性区分。
有些市场是从应用需求去推导的,例如混币,这是一个利用匿名隐私需求钻空子的市场应用,而这样的协议却可以是一个从需求去设计中间层协议的例子,即便项目不应该被推崇。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单个协议里的流动性是有限的,而链上的交易是开放的,所以交易聚合的需求,引领着很多的项目方看中交易聚合入口而做了聚合Dex,这里面很多还有钱包。
但有一说一,这些多样性远不及面对庞大的市场。只是在某些范畴里,能看到明显的吸引用户的逻辑,盈利的逻辑,市场需求的逻辑,而去做的。
从defi、nft引申出的gamefi和p2e、x2e,能不能代表多样性呢?
首先,这些项目,可能没有想好以核心产品去盈利的思路模式,像gmt以卖鞋和交易鞋子盈利,但什么吸引用户呢,是代币投资的补贴,发了两个流动性池让用户之间互博。这似乎是开棋牌室的逻辑,而不是正常的运动产品的思路,而这些却被当成了web3互联网的范例,大错特错了。
而这个产品出现的多样性,未来可能会变成了主流,这就不得不换言之,魔幻的开放和自由之下,泡沫总是不断出现。
这样的多样性之下,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永远都还是背负高杠杆的行业,几万倍杠杆开启的时候,市场对与某些利益相关者,就是正确的。杠杆不在的时候,潮水退去,全都是裸泳高手,因为一只手捂住自己的脸,另一只手还在滑水。
数字新浪潮下的科技神话如此迅速地跌落神坛了吗?自去年8月以火箭般速度闯入大众视野和交易市场以来,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已经成为艺术收藏市场的新星、潮流圈的社交货币及投资界的新宠。但进入5月,NFT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则伴随着“交易量跳水”、“智商税破灭”、“抛售”等关键词。
连日来,各国央行政策制定者密集发声,或表态或评价加密货币的价值。 在这些评价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承认比特币是资产,但不是货币,没有支付功能;一是不承认比特币的任何价值。 比特币≠货币,增加监管 以欧洲和北美为主的发达经济体目前承认加密货币的资产属性,更多地是增加监管框架,而不是禁令。
1.观点:Web3 更应关注类型 而非去中心化程度 大多数典型的加密项目,如比特币,目前实现的 "去中心化 "就是我们所说的 "分布式冗余":在许多地方对一个共同的、同质的数据集进行全球性的、开放的、基于共识的存储。分布式冗余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度跻身全球第三大稳定币的TerraUSD(UST)在近日迅速崩盘了,此事不仅搅动了币圈,还吸引到了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关注。5月10日的听证会上,耶伦强调了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必要性。她表示,目前的监管框架“没有为稳定币的风险提供一致和全面的标准”。而且,耶伦还特别提到了UST的大幅脱锚。
无聊猿母公司Yuga Labs最近动作不断,先是宣布收购CryptoPunks和Meebits,紧接着推出代币ApeCoin并进行空投,ApeCoin总供应量15%的空投都给到BAYC和MAYC的持有者。一经推出,无聊猿立即收割了加密社区的一大波关注。
原文标题:《连年亏损 GameStop 借力 Web3.0 自救》 撰文:茉莉 GameStop(游戏驿站)终究卷入了加密领域,这家以销售游戏软硬件设备而闻名全球的美国零售商开始试水 NFT。